本报通讯员 顾晓燕
深夜,江苏启东的船坞灯火通明。在第三艘风电安装船幽深的配电舱内,国家级技能大师黄剑手中的万用表笔尖划过电缆接口,“滋啦”一道蓝光。“检测电流异常,接口错误。”49岁的他声音沉稳,却瞬间让团队的神经绷紧——黄剑是船舶电气系统的“定海神针”,他的判断如同精密的电路,总是分毫不差。
这份令人心安的精准,在2018年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接了国内首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铁建风电01号”,黄剑临危受命担任技术经理。要在惊涛骇浪中将百吨风机如种树般精准“植”入深海,常规建造周期需要24个月,但留给他的只有16.5个月。
黄剑深知,唯有极致精准,才能跑赢时间。他将压力化为动力,严抓设计源头,力推精细化建模。在他的坐镇下,设计团队夜以继日,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设备材料采购清单锁定和生产图纸下发,通常这需要大半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完成。他带领团队让中国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首秀”就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风电安装船更大的挑战来自船舶的稳定性。Cadeler系列风电安装船是启东中远海运海工目前的第一大风电安装船系列订单,海上作业,巨轮要在汹涌波涛中稳稳升至半空安装风叶,必须“岿然不动”。
“从来没人尝试在风电船上放这么多推进器。”徒弟杨增涛回忆说,为了追求该系列第一艘N1063项目极致的稳定性,黄剑团队反复测算、优化设计方案,从最初的5台推进器,增加到7台,最终定格在9台。这近乎疯狂的数字,将船舶的定位精度从最高1米大幅提升至0.5米,抗风浪能力飙升,足以抵御17级台风。
推开黄剑工作室的门,电脑屏幕上Cadeler系列第四座N1131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的3D模型正在旋转。鼠标轻点,电缆网络如细密的血管纤毫毕现。“这条船上的电缆有550公里,平铺开来,能从江苏启东铺到徐州。”他笑着比划道。
30年磨砺,从拧螺丝的技校生到执掌大国重器“神经中枢”的大师,黄剑用行动诠释了工匠的韧劲与精准。当人们惊叹于巨轮劈波斩浪的雄姿时,他总会想起那个在车间里苦练技能的年轻身影。他更加确信:“工匠的扳手,也能撬动地球。”
正中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